20位专家、12场直播,详解肺癌患者最关注的免疫治疗问题!
作者:雨过天晴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正在逐步改写肺癌患者的治疗格局。与传统治疗手段相比,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甚至让部分晚期患者实现长生存。然而,由于免疫治疗的机制复杂、适应症广泛且个体差异较大,许多患者及家属对其认知仍存在不足。为此,“与癌共舞”论坛特别推出了12场系列科普直播,来自全国的20位肿瘤领域专家,围绕小细胞肺癌(SCLC)免疫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EGFR-TKI耐药后治疗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五大核心方向进行科普讲解,并针对患者们普遍关注的治疗难题进行了现场答疑,旨在帮助患者及家属全面了解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科学应对治疗挑战。
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打破治疗僵局
SCLC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传统化疗虽初期有效,但极易复发耐药,患者长期生存率极低。如何突破这一治疗困境,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
专家们在直播中介绍,局限期SCLC患者多用放化疗,仅少数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进行手术,但术后还需视情况化疗巩固;广泛期则以化疗和免疫治疗为主,根据症状进行相应的放疗。
但传统化疗存在易复发、不良反应明显、患者长期获益不理想的问题,而免疫治疗为SCLC的治疗带来了新突破:它通过重新激活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打破了化疗的生存瓶颈,使晚期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显著延长,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例,患者mOS最高可达15.5个月, 3年生存率提升至25%,同时能有效控制疾病,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而且,替雷利珠单抗等药物的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已纳入医保,年治疗费用较低,提高了药物可及性,降低了治疗门槛。
从绝望到希望,免疫治疗正在逐步打破SCLC患者的治疗“僵局”。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识别二维码可观看直播回放
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开辟新径
驱动基因状态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无靶向药可用的阴性患者则主要依靠化疗和免疫治疗。
传统化疗对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延长有限,而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成为近年来的热门疗法。与传统化疗相比,免疫联合化疗优势显著,客观缓解率更高,能缩小肿瘤体积;可降低疾病进展风险,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大幅提升总生存期,降低死亡风险,部分患者有长生存希望。甚至在化疗进展后用免疫单药维持期间,部分患者仍能实现肿瘤退缩。
免疫治疗的出现,让“无靶向药可用”的晚期NSCLC患者同样拥有了长生存的可能。也成为国内外诊疗指南推荐的标准诊疗方式。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识别二维码可观看直播回放
围术期免疫治疗:新辅助与辅助治疗的变革
手术是早期和局部晚期肺癌重要治疗手段,但部分患者无法手术,或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转移风险高。围手术期治疗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意义重大:通过新辅助治疗可缩小肿瘤、降低手术难度,进而提升手术效果;辅助治疗则可巩固手术效果、防止复发;同时,转化治疗则可“化腐朽为神奇”,为不可手术患者创造手术机会、提升痊愈希望,这对II-III 期 NSCLC 患者尤其需要。
过去,免疫治疗主要应用于晚期肺癌患者,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在新辅助和辅助治疗中的潜力逐渐显现。
在直播中,专家介绍,与化疗相比,能够提升患者的pCR率,缩小肿瘤,降低手术创伤和复发风险。免疫转化治疗对III期不可切除NSCLC患者效果良好,能缩瘤降期,创造手术机会,得到国内外指南认可。此外,替雷利珠单抗等药物在围术期免疫治疗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其相应适应症也已获批。
从晚期到早期,免疫治疗正全面覆盖肺癌全程管理,让更多患者实现根治性治疗。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识别二维码可观看直播回放
EGFR-TKI耐药患者:免疫治疗带来新希望
EGFR突变NSCLC患者虽然可从靶向治疗中显著获益,但耐药问题始终无法避免。传统上,耐药后患者的治疗选择有限,化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成为患者最迫切的需求。
专家指出,针对耐药问题,需“一看二检三选择”。观察肿瘤大小、症状和转移情况判断是否耐药;再次活检明确耐药机制,常见如T790M 突变、旁路激活、表型转化等,不过三代奥希替尼耐药后近50%突变未知。依据耐药机制选治疗方案,T790M阳性换用三代TKI;有其他靶点联用对应靶向药;无特定靶点或机制不明者,可选择继续原TKI联合局部治疗、化疗(如铂类方案)、免疫疗法联合化疗等。
免疫治疗则是耐药后的前沿探索方向。它通过阻断 PD-1/PD-L1 通路激活免疫系统,已获批用于多种肺癌治疗。相关研究显示,“四药”方案治疗EGFR-TKI耐药患者有一定疗效,但部分患者获益有限且安全性待提升;基于结构优化PD-1抑制剂的“三药”方案,客观缓解率和安全性有所改善。此外,特异性双抗、抗体偶联药物等也在探索中。
因此,免疫治疗为EGFR-TKI耐药患者打开了一扇窗,让耐药不再是治疗的终点。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识别二维码可观看直播回放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科学管理是关键
免疫治疗虽独具优势,但其可能引发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在直播中,专家系统梳理了不良反应的早期识别、分级管理和治疗策略。例如,常见的有皮肤、胃肠道、内分泌、肝脏、肺部等系统症状。多数低级别不良反应无需停药,中断治疗后重启仍可获益。特殊人群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乙肝丙肝携带者等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需谨慎评估。
针对不同系统的不良反应有相应的应对策略。皮肤不良反应需注意清洁、保湿、防晒;胃肠道不良反应要调整饮食;内分泌不良反应应定期检测相关指标;肝脏不良反应需监测肝功能、调整饮食结构;肺部不良反应要避免刺激、适当饮水;骨骼、肌肉不良反应要做好热身和关节保护。此外,专家还特别强调,患者及家属无需因不良反应过度恐慌,只要科学监测、及时干预,绝大多数不良反应可控可逆。
科学掌握不良反应管理策略,才能让免疫治疗更安全、更持久。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识别二维码可观看直播回放
肺癌治疗已进入免疫时代,但知识的普及与患者的认知仍存在差距。这12期免疫治疗科普直播,汇聚了20位国内顶级专家的智慧与经验,从SCLC到NSCLC,从晚期到围术期,从治疗方案到不良反应管理,全面覆盖了肺癌免疫治疗的关键问题,为肺癌患者及家属提供了权威、实用的科学指导。
未来,我们期待免疫治疗进一步突破,也呼吁患者及家属持续关注前沿进展,与医生携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抗癌之路虽漫长,但希望永不熄灭,免疫治疗正为更多肺癌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