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肿瘤免疫治疗的思考
时间:2012-07-24 点击:359次
肿瘤治疗协会(SITC)前主席Bernard A. Fox博士免疫《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王迈访美国
《论坛报》:您长期从事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是什么让您保持这样持久的兴趣?
Fox博士:我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兴趣源于80年代在Steve Rosenberg实验室工作时期。我们看到一些患者(尽管只是少数患者),在其他治疗失败后接受免疫治疗,竟能 在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保持疾病的持续缓解。这证明,免疫系统一旦被恰当激活,可以非常有效地遏制肿瘤。但问题是免疫系统就像一个黑盒子,我们仍不能完全清楚其工作原理。这也是我一直致力于这个领域研究的原因。
免疫系统的一个优势在于它的记忆功能。就像针对病毒的疫苗治疗一样,由于这些记忆细胞的存在,针对肿瘤的免疫治疗疗效也可以持续数十年。
同时,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免疫系统一直在积极地参与对抗肿瘤。例如,Galon等人的研究显示,在结直肠癌肿瘤中CD8+T细胞浸润程度对肿瘤预后的预测精度显著优于AJCC/UICC-TNM肿瘤分期(J Clin Oncol,2011)。
《论坛报》:那么您认为在肿瘤的免疫治疗领域,迄今为止,有哪些成果在引入临床之后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从而真正影响了临床实践呢?
Fox教授: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始于80年代中期的白介素2(IL-2)在肿瘤(肾癌、黑色素瘤)患者治疗上的应用。通过激活免疫系统,IL-2治疗可以获得约15%的临床反应率,而其中部分患者的肿瘤在长时间内保持缓解。这说明,仅活化免疫系统就可以有效抑制一些个体肿瘤的生长。
其次,是过继免疫治疗。Rosenberg等研究显示,高选择性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可以在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体内持续增殖并有效抑制肿瘤生长(Science,2002)。
第三项研究就应该是Galon等关于肿瘤浸润T细胞密度预测疾病预后的研究。那些能够预测患者预后的浸润细胞是具有杀灭肿瘤功能的特异性免疫细胞。有效利用这些细胞将会对肿瘤治疗产生巨大影响。
另外,还有2项新近被美国FDA批准的治疗措施也非常值得关注。一项是sipuleucel-T技术。这项治疗方法是将前列腺癌患者的循环免疫细胞(CD54+)分离后与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复合物(PAP-GM-CSF)孵育并活化后回输患者体内。Sipuleucel-T可以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N Engl J Med,2010)。另一项是ipilimumab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治疗。在本届CSCO年会上,这两项研究的核心成员,McNeel博士和Hodi博士将会作相关报告。
《论坛报》:免疫治疗要成为与靶向治疗、化疗、激素治疗等同等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方式,还需要跨越哪些障碍?
Fox教授:在2009年的SITC年会上,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的肿瘤免疫学会共同举行了高峰论坛。在论坛中,与会者就如何加快推进肿瘤免疫治疗进行了讨论。其中的一个议题就是明确目前阻碍免疫治疗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的障碍。
与会者讨论并对以下肿瘤免疫治疗的障碍达成共识,包括:目前的动物试验模型不足以有效评价癌症免疫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免疫治疗获得批准开始临床试验的时间过长;癌症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复杂性远未被研究清楚;用于免疫治疗转化研究的资金缺乏;缺乏评价癌症免疫治疗有效性的生物学标志物;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不同于细胞毒性药物,但传统临床评价标准不能体现这一差异;专注于癌症免疫学转化研究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者缺乏;信息沟通不充分等。
我们希望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联合我们的力量,加快有效的癌症免疫治疗的临床转化,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文献来源:CSCO2011每日新闻
肿瘤免疫治疗时代来临
时间:2012-07-24 点击:358次
Topalian SL等近期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18.97)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包括多种治疗策略,包括抗肿瘤单克隆抗体、肿瘤疫苗、体外激活T细胞和NK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以及使用协同刺激免疫细胞或阻断免疫抑制途径的抗体或重组蛋白等方法。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虽然抗肿瘤抗体明确的临床疗效已被证实,然而其他免疫疗法的有效性仍未得到认证。直到最近,大量的成功试验证明了免疫治疗这一模式蕴涵的巨大潜力。这些新疗法大多建立在针对免疫抑制细胞、可溶性因子及信号通路的理论基础上,旨在打破免疫耐受和激活抗肿瘤免疫以诱导强有力的、持久的疗效反应。临床前试验数据已表明机体免疫状态在清除肿瘤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包含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疗效要远远高于单一性治疗。相对于传统的癌症疗法,大多数免疫疗法是有效和动态的,能够诱导免疫记忆,以重塑肿瘤和机体之间的平衡状态。
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DC介导的T细胞免疫耐受
时间:2012-07-24 点击:357次
众所周知,机体免疫抑制状态导致了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失败。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免疫抑制状态的肿瘤微环境不仅利于肿瘤生长、转移,而且也导致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发生耐受。在复杂的肿瘤微环境中DC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T 细胞免疫。近期,Hurwitz AA等在《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IF=3.791)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该文章详细介绍了近期他们关于肿瘤相关性DC(TADC)的多个研究,发现TADC是一类B220+、CD317+及CD11cdim细胞,并且表达低水平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40,同时这类细胞还表达与肿瘤免疫抑制相关的一些基因,如PD-L1、ARG和 IDO。研究者发现TADC在人和鼠前列腺癌中均会诱导肿瘤特异性T细胞抑制,并且发现在前列腺肿瘤组织中TADC细胞表达高水平具有负调控T淋巴细胞功能的基因FOXO3,而使用siRNA沉默FOXO3基因可以消除TADC介导的免疫耐受及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FOXO3可能具有调控TADC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同时针对TADC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打破CTL免疫耐受及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新的免疫治疗策略【该结果首次发表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IF=15.387)杂志上】。
一种靶向转运核苷酸进入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
时间:2012-07-24 点击:364次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已被证实是多种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血管生成过程中的驱动因素,特别是TAM的功能转换可能发挥抗肿瘤效应。然而至今,尚没有研究发现能够靶向转运药物进入TAM细胞发挥特异性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物。近期,《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IF=5.949)杂志报道了一种靶向TAM的递药系统,是由肿瘤酸性微环境触发,释放一种TAM特异识别的携带寡核苷酸的极微小复合物。通过使用这种核酸类递药系统,研究者发现了CpG-OND、anti-IL-10及anti-IL-10受体寡核苷酸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更重要的是这类基于免疫调控的核酸药物受控于肿瘤微环境,因此不会导致血清炎性因子的过渡上调。该研究提供了一种使用核酸类药物调控细胞特异功能的有效治疗策略。
从微环境探讨肿瘤转移过程
时间:2012-07-24 点击:372次
2011年第3期《前沿科学》刊发了北京大学方伟岗教授的论文《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肿瘤转移的最终归宿》。该文重点论述了肿瘤细胞的转移与多个环节有关,通过与各种宿主因素发生互动,适应/改变周围环境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完成侵袭转移过程。
方伟岗介绍说,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肿瘤细胞从原发瘤脱离,进入血液/淋巴系统播散到靶器官;二是到达靶器官的肿瘤细胞适应陌生微环境,并增殖形成转移灶。目前,对于肿瘤转移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比如某些肿瘤中的原发瘤会产生某种(些)抑制因子,这些因子可作用于到达靶器官的肿瘤细胞,但使之处于“休眠”状态。一旦原发瘤被手术切除或经治疗瘤体缩小,抑制因子减少,肿瘤细胞会迅速苏醒进入增殖状态,逐渐形成转移灶。临床发现部分病人在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肿瘤迅速转移到其他器官。而有些肿瘤在早期就已经转移,但用肉眼、仪器设备都检查不出。“当然,这些并不是普遍现象,与病人个体差异有关,更多的临床病例正在进一步研究,相关机制还不清楚。”方伟岗说。
方伟岗强调,癌症的发生绝非单一原因,很难通过一两个新发现就能完全攻破癌症。因此,尽管对肿瘤细胞的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临床应用,效果却仍与预期有一定差距。“治疗肿瘤不仅要直接消灭肿瘤细胞,还要考虑机体正常因素,以阻断肿瘤细胞利用机体正常细胞促进其生长、转移”。
文献来源:《科技日报》2011年第3期《前沿科学》.
肿瘤转移能力与生俱来,早期干预转移可成肿瘤治疗新模式
时间:2012-07-24 点击:335次
癌细胞转移能力究竟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获得?“种子”和“土壤”对转移的影响孰轻孰重?在8月20日举行的第九届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上,中国学者给出了原创答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新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钦伦秀教授说,其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小肝癌也具有较高转移潜能”提示,这部分“天生坏孩子”的转移倾向始于原发瘤早期阶段,属于“原罪”,从而修正了“转移只是肿瘤晚期特有属性”这一传统认识。
钦伦秀研究团队认为,癌细胞(“种子”)本身特性和微环境(“土壤”)在转移过程中的作用都很重要,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二者相互协同作用完成转移过程。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原发癌的基因表达谱,遴选、优化出“5基因预测模型”,前瞻性验证显示其预测转移的准确性可达70.2%,而此前常被忽视的“土壤”对于转移的影响也同样重要。研究发现,癌周肝组织的炎症免疫反应失衡促进了肝癌转移,并建立及优化出“癌周5免疫因子生存模型”,其预测转移的准确性可达72.3%。据悉,该研究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相关文章相继发表于Cancer Research、Cancer Cell、Hepatology和Gut等杂志上。上述原创模型已申请专利并在研发预测试剂盒,有望成为临床早期预测转移的新手段。
大会执行主席、哈医大二院副院长王锡山教授表示,近10年来肿瘤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徘徊不前,这提示临床医生不能只钟情于手术刀和药片的进步,更应关注肿瘤生物学特性本身。最近,《科学》杂志“抗癌40年”特辑将癌转移列为三大热点之一,90%肿瘤病人死于转移,因此调整肿瘤防治策略,尽早预测、发现转移并积极干预,有望开创肿瘤治疗新模式。
——委员会网站http://www.cscm-caca.org/ |
|
不想当孝子,只想尽孝心
|
|
共2条精彩回复,最后回复于 2014-3-21 21:41
尚未签到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LV.1]初来乍到
90%肿瘤病人死于转移,因此调整肿瘤防治策略,尽早预测、发现转移并积极干预 |
|
不想当孝子,只想尽孝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