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川 有研究发现接近44%的晚期肺癌患者接受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ICIs)为基础的治疗。但与传统的化学治疗及靶向治疗不同,ICIs存在潜在的自身免疫性毒性,应用后可能出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 irAEs的表现形式多样,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系统,常见的靶器官包括内分泌腺体、皮肤、消化道等部位,随着临床关注度的增加,甲状腺irAE发生率从6%~20%上升至14%~33%。由于甲状腺 irAE 临床表现不典型,其诊断主要依赖甲状腺功能检测。今天,小爱将为大家介绍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早期自测要点。 甲状腺功能异常为何值得肺癌患者关注? 甲状腺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内分泌腺体之一,位于颈部喉结下方的两侧,形状类似蝴蝶。尽管它体积不大,却控制着全身新陈代谢的重要节奏。甲状腺通过分泌甲状腺激素(主要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调节人体的基础代谢、能量消耗、体温维持以及心率、血压、情绪等多个生理功能。 虽然具体的发生率在不同研究中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肺癌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不容忽视。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免疫治疗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甲状腺组织受到免疫细胞攻击,引发甲状腺炎症,从而干扰甲状腺激素的正常生成和释放。 肺癌患者若在治疗期间未及时发现和处理甲状腺功能异常,将对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诊断标准 下图为甲状腺功能检测单示例,包含了常见的“三大金标准”及其参考范围,帮助您更直观地理解各项指标的含义: 1、既然是代表甲状腺功能,为什么要有个“促”呢?TSH 的来源与角色: TSH 由脑下垂体(垂体前叶)分泌,并不是甲状腺本身产生的。它的主要任务,是“敲门”式地告诉甲状腺:“快分泌更多的甲状腺激素!” 那甲状腺激素是什么?甲状腺产生的激素主要有两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它们决定了全身的代谢速度:FT3 活性更强,FT4在体内可转化为FT3。 2、为什么要同时测这三项? 单测 TSH:只能反映垂体对甲状腺的“呼唤”状况,可能出现垂体问题干扰判断。 单测 FT3/FT4:只知道激素水平,却不了解“背后指令”来源是否正常。 三项联测(TSH + FT3 + FT4):可清晰看出“指令”(TSH)与“执行”(T3/T4)是否同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是垂体功能异常、甲状腺本身问题,还是反馈调节失衡。 根据甲状腺疾病相关指南将甲状腺功能异常分为以下4类: ① 甲状腺毒症(甲亢):TSH <参考下限,且 FT3 和/或 FT4 > 参考上限。 ② 亚临床甲状腺毒症:TSH < 参考下限,但 FT3 和 FT4 均在参考范围内。 ③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TSH > 参考上限,且 FT3 和/或 FT4 < 参考下限。 ④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TSH > 参考上限,但 FT3 和 FT4 在参考范围内。 通俗来说,如果 TSH ↑ 而 FT3/FT4 ↓,提示“命令很多、执行少” → 甲减;如果 TSH ↓ 而 FT3/FT4 ↑,提示“命令少、执行太多” → 甲亢;若 TSH ↓ 而 FT3/FT4 正常,多为“亚临床甲亢”;反之亦然。 3、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虽然我们无法做到随时到医院做化验,但仍可通过观察临床表现来帮助判断。为了方便大家自测,小爱特意汇总了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各项症状。记得结合自己的自测记录,对照查看,一旦多项指标异常就要警惕,尽早咨询专业医生哦。 4、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监测时机也很重要 《欧洲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2022)》建议ICI治疗前6个月需每周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后续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临床执行率仍较低。甲状腺功能异常最常见的发病时段为免疫治疗后的4~12周内。但在实际临床上,部分患者的甲状腺问题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甚至在停止治疗后的半年内仍可能发生。 第1个月(第1–4周):建议每周自测一次,重点关注颈部触诊与心率变化; 第2–3个月(第5–12周):可改为每两周自测一次,同时记录体重与血压; 第4–6个月:每月自测一次,确保捕捉延迟发病。 小爱提醒 若您出现上述相关症状,请务必提高警惕,尽快前往医院完善TSH、FT4、FT3等甲状腺功能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与化验结果相结合,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以准确判断您的甲状腺功能状态给出相应处理建议。 下面是小爱整理的一些适用于家庭版的自测小贴士,快来试试看吧! 甲状腺颈部触诊自测步骤 1、准备阶段(环境与姿势) 选择场所:在家中选择一个安静、私密且光线充足的房间,保证触诊过程中不会被干扰。 工具准备:最好准备一面较大的镜子,以便清晰地观察颈部情况。 姿势调整:可以选择坐位或站立,身体挺直,头部微微后仰,以使颈部肌肉放松,便于准确触摸到甲状腺。 2、触诊位置与具体手法 了解甲状腺位置:甲状腺位于喉结(男性喉结突出较明显,女性略低一些)下方约2~3厘米处,正常时不明显凸起。甲状腺形状类似蝴蝶,有左右两个叶,中间通过峡部连接,左右叶位于颈部前方气管两侧。 触诊方法:使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放在喉结下方气管两侧,轻轻向下滑动至甲状腺位置。触诊时适度施加轻柔的压力,逐渐加深,以便感受甲状腺组织的质地、大小和边界。正常甲状腺质地柔软均匀,表面光滑,无疼痛感,两侧大小对称,没有明显突出的结节或肿块。 3、异常表现的具体判断标准 明显肿大:如果触诊时甲状腺明显肿大或鼓出,感觉体积超过自己以往的状态,可能存在异常。 质地变化:质地变硬、有弹性,触摸时呈现橡皮状、较硬的感觉。 压痛:触诊时感到明显的疼痛、压痛或不适感。 结节或肿块感:甲状腺表面有明显的硬结、肿块,触摸感觉凹凸不平或局部增厚。 4、触诊频率与记录方法 推荐每周固定一天(例如每周日晚上)进行一次触诊,每次持续3~5分钟。 每次触诊后记录观察到的情况:如肿大的程度、是否伴有疼痛、结节的大小和位置等。若连续两周以上发现明显异常,应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进一步专业检查。 体重监测指导 准确的体重变化能反映基础代谢率的波动,是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重要指征。 1、测量准备 选择质量可靠、误差≤0.1kg的电子体重秤,放于平整、坚硬的地面上。 每次测量前保证:晨起空腹、排尿后、脱鞋、换上轻薄衣物,尽量保持一致。 2、监测频率与方式 建议每周1–2次,固定在同一天、同一时间(如周二、周五上午)。 避免运动后、进食后或大量饮水后二小时内测量,以免水分及食物重量干扰。 3、异常判定 甲亢预警:1周内体重下降≥2kg,尤其伴随心悸、出汗增多,应警惕。 甲减预警:1周内体重增加≥2kg,若伴随乏力、便秘,也需注意。 若体重急剧变动,需排除饮食或运动量剧增剧减等其他因素。 4、记录建议 建议在自测日志中记录:日期、体重(kg)、体感(如“上周减重2.3kg,伴失眠”)。可借助健康类App自动生成趋势曲线,便于直观对比和提醒。 家庭简易血压测量 1、测量工具与环境准备 建议准备家庭电子血压计(上臂式为佳),确保测量准确性。 测量环境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波动,测量前至少休息5分钟。 测量时选择坐位,背部依靠椅背,双脚平放于地面,避免腿部交叉。 2、测量具体操作步骤 测量前避免饮用咖啡、茶或剧烈运动至少30分钟,以免影响结果。 袖带绑在裸露的上臂,袖带下缘在肘窝上方约2厘米处,袖带松紧适中。 测量时保持平稳呼吸,不说话、不移动肢体,连续测量2~3次,取平均值作为记录值。 3、血压异常具体表现与判定标准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常表现为收缩压明显升高(如≥140mmHg),同时心率明显加快(>100次/分钟)。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舒张压偏高或收缩压正常偏低(如收缩压≤100mmHg,舒张压≥90mmHg),同时心率减慢(<60次/分钟)。 4、血压变化的记录和处理 每次测量后及时记录日期、时间、血压值及心率,推荐用专门的记录本或手机软件记录。连续监测1-2周后若血压持续明显偏离正常范围,或伴随明显甲状腺功能异常症状(如心慌、疲乏、怕冷或怕热等),应及时告知医生,进一步检查甲状腺功能和调整治疗策略。 辅助自测:心率与颈静脉观察 这两项简单观察可补充您的血压测量。 1、心率自测: 用食指和中指轻按手腕桡动脉或颈动脉,计数15秒×4,得每分钟心率。 安静状态下60–100次/分为正常,>100次提示甲亢,<60次提示甲减。 2、颈静脉观察: 平卧,枕下垫枕,上半身抬高30°; 观察锁骨上方颈静脉是否鼓起(怒张)或变平,怒张提示血容量增高或心脏回流受阻。 我们可以制作一份记录日志,也可以将此表打印或保存在手机App中,按日填写并定期与医生分享,以便及时评估甲状腺功能变化。 在面对免疫治疗带来的挑战时,每一次颈部触诊、体重与血压的测量,都是您对健康的悉心呵护。汇聚这些数据,医生得以更加精准地判断甲状腺功能变化,并为您调整最合适的方案。让家庭关爱、医护支持和您的坚持汇聚成强大动力,共同守护您的生命之舟。继续以耐心和信心积极治疗,让乐观与科学为伴,迎接每一个充满可能的新日。与爱同您一起,在健康的航程中,始终心怀希望,扬帆远航!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免疫内分泌学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专家共识(2020)[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1):1-16. [2] HAN B F,ZHENG R S,ZENG H M,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2022[J].J Natl Cancer Cent,2024,4(1):47-53. [3] 郑荣寿, 陈茹, 韩冰峰, 等. 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3): 221-231. [4] ARAFAT HOSSAIN M.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for cancer treatment. Int Immunopharmacol, 2024, 143(Pt 2):113365. [5] 纪敬斌, 张宸瑜, 彭垒, 等.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获益人群、治疗周期和疗效预测. 中国肺癌杂志, 2022, 25(2): 92-101. 6月福利 与癌共舞论坛联手吉因加,推出“吉爱3000”惠民检项目,最低2000+可及的基因检测专属福利,详情点击《公益再升级!低至2000+的肿瘤基因检测,用好了提高抗癌成功率!》了解,或微信扫码联系下方小助手进行免费咨询。 文章声明: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 |